2019年底開始,COVID-19疫情開始在全球延燒,成為本世紀目前為止最艱鉅的公共衛生挑戰,國際間面臨著自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人們的生活型態也隨之產生巨幅的變化。2021年10月底,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距離大流行結束之路還很長!
環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以及戶外學習(Outdoor Learning)非常強調在真實環境(Real World)中所獲取的第一手經驗(First-hand Experience),同時也被視為「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的解方之一。但兩年來COVID-19的防疫規範下,正規教育的教學模式在改變,而非正規教育的推動則阻力重重,人類與自然的距離、孩子的身心發展逐步朝我們擔心的方向變化。根據《Science Alert》報導,美國一項針對3,000多名父母的研究指出,兒童在COVID-19流行期間,平均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增加近5成,遠高於WHO在2019年發布的「兒童每日使用電子產品的平均時間」標準!
然而,也因為高度嚴格的防疫行動限制,讓人類重新檢視了看待戶外環境的角度,也省思了大自然對我們的重要性!各國在疫情稍稍降溫之後,龐大的旅遊潮以及臺灣所俗稱的「報復性出遊」,都能顯示出人類「關不住」的本質。生物多樣性之父威爾森(E.O.Wilson)曾提出「親生命假說」(Biophilia Hypothesis),他所主張的「喜愛親近大自然與動物是人類的本質」,似乎在這些現象中得到了印證。西方社會更以研究來證實越來越沉迷於電子影像與網路世界的人類,在COVID-19期間反而更渴望戶外環境。
COVID-19對戶外環境教育的發展產生了衝擊、也察覺了契機。臺灣的斯創教育工作群與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聯手用一篇文章,記錄了疫情期間港臺兩地戶外環境教育從業人員在疫情期間的因應與觀察。我們都沒有停止腳步但求COVID-19能獲得控制,讓戶外環境教育的國際交流也重新啟動,相信這段歷史,是將來既沉重又難忘的歷程。
全文刊載於《臺灣林業雙月刊》第47卷第6期,歡迎下載:https://www.forest.gov.tw/MagazineFile.aspx?fno=6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