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森林的理由02-找回家鄉過往的林業記憶】

每個人拜訪森林都有不同的理由,又或許不需要理由,那你呢?

早年臺灣有許多跟森林相關的產業非常興盛,除了傳統的林業與木業、竹業之外,還有製炭業、合板業、造紙業等,隨著時間推移與人才凋零,這些曾經帶動臺灣經濟的林業痕跡逐漸消散,使「故鄉林業」變成家中長輩的口述歷史,讓後輩子孫似乎有跡可循,但又找不著根源。

重新回到森林,是追溯家鄉林木產業必經之路。以恆春半島而言,一談到恆春的經濟史就能快速聯想到瓊麻產業,但其實在恆春半島「燒木炭」的重要性並不小於瓊麻。為了找回家鄉過往的林業記憶,斯創教育工作群與墾丁國家公園合作,將恆春半島的林業歷史及森林議題引進生態學校,帶著同學們以不同的角度重新發現故鄉。


回溯家鄉「黑金」榮光

恆春半島因為富藏闊葉樹種的林木之利,18世紀瑯嶠十八社的文字中已出現「積薪燒炭」的記述,從地方志書中可以發現,19世紀閩粵移民來到半島,也部分從事木炭製造,直到20世紀上半葉,恆春木炭產量更達到高峰。在瓦斯和天然氣尚未普及的年代,恆春木炭成為臺南、高雄等南臺灣都會區的日常生活物資及主要能源,使得半島常見的相思木炭成為在地人口中的「黑金」,是可以養活全家、重要經濟來源!


重現祖父母輩的「恆春炭」記憶

時間快轉到近代,過去滿山遍野壯闊的相思樹林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自1960年代起,蠶食鯨吞恆春半島陸域面積的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銀合歡」。

除了介紹銀合歡被引進的歷史、分佈現狀,斯創也與滿州國中學生們分享永在林業及在地團體針對銀合歡的創新應用。透過近兩年地方政府收購銀合歡的議題,帶領同學們討論較為永續且負責任的防治措施,並結合恆春半島過去與現代的林業元素,讓學生們親身體驗祖父母輩輝煌的「恆春炭」時代,從不同的角度,開啟認識家鄉林業的機會。

  •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