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森林的理由15-半島除了大海,還有山林】

每個人拜訪森林都有不同的理由,又或許不需要理由,那你呢?

長期在恆春半島生活的居民,相信大半都知道滿山遍野的外來入侵種銀合歡讓許多機關傷透了腦筋。但由於在地產業大多從早期的農漁業轉移到旅遊服務業,其中遊憩行為以水域活動為主,陸域體驗則多半在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的自然環境或社區中,由各單位培訓的解說員執行生態解說和文化體驗活動。以至於大部分恆春居民從未聽過「人工林」的概念,更別說是以人工林為基礎的林產業鏈。


跟著風走進半島森林

北起屏東與臺東交界的壽峠,南至屏東縣車城鄉的199縣道,不僅是恆春半島牡丹、高士等原鄉部落的交通要道,其中豐富的文化資源及地理特色景觀,更成為屏東縣政府近年致力打造的「落山風風景特定區」。199縣道同時也串連了永在林業,以及位於四重溪溫泉街上,致力推廣恆春半島山林戶外運動的「屏東青年旅創基地」。

透過旅創基地邀請到國家公園、社教機構、學校教師、瑜珈教學、水上活動以及原民風味餐點業者等在地夥伴,跟著斯創一起隨著風走進半島森林,揭開南國林業的神秘面紗,進而思考山林、林野與戶外運動串聯的可能性。在智慧苗圃裡,基地夥伴們認識到原來不是常見的原生樹種都能用在造林作業上,還得針對生長速度及耐風程度等因素進行篩選。大家也在進到國際FSC驗證的加工廠後,首次見識到半島林業的規模。


從雙輪到雙腳的降速旅程

走進永在林業的國際FSC驗證人工林,乍看之下跟半島的其他森林無異,但在職人說明後,在地夥伴們發現這是座透過積極經營管理,所以沒有被大量銀合歡佔領的森林。林間還為了記錄野生生物,設置一些精巧的設備:像是在獸徑上架設的紅外線自動相機、用自產板材做成的巢箱以及觀察記錄鳥類的棲架。更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平日習以為常的半島時序,在林場經營上成了莫大的挑戰。夏天的颱風,雖然帶來豐沛雨量,卻也會造成林場某種程度的折損;冬天的乾燥與強勁的落山風,也考驗著林木的堅毅與韌性。

來自周邊學校的老師感嘆,原來半島就有這麼適合戶外學習的場域,學生們其實不必捨近求遠,在家鄉就有這麼健全而且與國際接軌的永續產業。原本習慣騎著登山腳踏車在林間快速穿梭的夥伴也分享到,像這樣從雙輪轉換成雙腳的體驗,雖然少了馳騁的速度感,卻能在同樣讓人放鬆的森林空間裡,發現自己與半島土地更深的連結。

  •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