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的短摘中,我們聚焦在「森林」與「氣候」兩者間的關係與互動上。本週讓我們繞著地球走一圈,看看近年來氣候變遷在全球各地森林造成的影響。
▋極端氣候事件與森林大火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極端氣候事件,如熱浪、乾旱和火災將會越來越激烈且頻繁,甚至同時發生。熱浪與乾旱這兩者之間的關係相當緊密,時常會加劇彼此的強度與嚴重性,這對森林的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威脅,容易併發難以控制的森林大火,燒掉減碳小幫手-樹,而樹木死亡又重新把碳釋放到大氣中,使得氣候變遷的二氧化碳濃度又更上層樓,讓這些地方變相成為大規模的碳釋放源,除此之外,當火舌蔓延到森林底層的土壤,往往也燒死土壤中的種子,使森林回復樣貌的時間更久。
▋亂了套的森林生態系統
自1935年英國生態學家Tansley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說明生物和環境之間是環環相扣的,如果其中一項因子改變或消失,那麼生態系統中的其他每個因子都會受到衝擊。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全球溫度上升,部分動植物一時無法適應變化過快的氣溫,陷入彼此不協調的狀態而導致生態系統不穩定。更炎熱的夏天和更濕冷的冬天等極端氣候事件,都有可能讓樹木暴露在氣候變遷的壓力下,讓樹木短時間內無法適應且抵抗力下降,造成無法抵擋蟲害及疾病而死亡。
▋強降雨、颱風、森林面積流失
身處在颱風路徑中途的臺灣島,對於強降雨和颱風應該相對有感。根據過去60年間臺灣的天然災害統計資料,「颱風災害」為最常見的災害類型,隨著全球氣溫逐漸升高,這樣溫度讓海洋累積更多熱能,提供颱風更適合生成的環境,容易帶來更劇烈的強降雨,這樣的極端強降雨和颱風不只造成社會與經濟鉅大災損,大面積的森林也容易隨著土石滑動而流失,此類氣候趨勢對於地形陡峭且降雨季節明顯集中的臺灣來說,將是無法忽視的龐大風險。
氣候變遷所引起的災難對一般大眾而言相對較無感,然而事實上,85%的世界人口已經親身經歷氣候變遷或其影響,你我都可能成為下一位氣候難民,「氣候變遷」絕對是當代我們必須關注的議題。
------------------------
▋極端氣候事件與森林大火
2020年,美國加州森林大火釋放超過9,100萬噸的二氧化碳,比加州發電廠的年均釋放量多出3,000萬噸,幾乎是2022當年度全臺灣火力發電廠排碳量的94%。
2023年,加拿大3月至8月持續發生一連串的森林大火,超過1,500萬公頃林地遭毀,成為北美有史以來野火最嚴重的一年。據美國NASA地球觀測站統計,2023年8月初的加拿大森林大火碳排放量已經超過300噸,是近幾十年來火災季節的3倍!
上述森林大火發生在北方針葉林區,從加拿大到阿拉斯加、西伯利亞及北歐的北方針葉林區,是環繞北極的綠色護衛帶,也被各國一致認為是地球最大的固碳寶地,但頻繁的森林大火不僅正在摧毀這個綠色護衛帶,同時也將這個地區變成一個巨大的碳排放場,進一步加劇氣候變化。最近20年間,覆蓋加拿大、俄羅斯和阿拉斯加的北方針葉林區已有70%的森林面積被燒毀。
在地球持續升溫的前提下,非洲南部、澳洲東南部、地中海區以及美國西部皆需面臨更長的森林大火警戒期。或許未來你我將逐漸習慣看到天空被森林大火染成橘色的畫面,但因火災所產生的霧霾,將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森林大火生成的霧霾含有許多化合物,其中對人類健康危害最大的是PM2.5細懸浮微粒,PM2.5你我並不陌生,除了造成空氣品質下降,吸入過多容易引起下呼吸道發炎,影響肺功能,增加呼吸道疾病惡化及死亡率,甚至引發肺癌。
------------------------
▋亂了套的森林生態系統
氣候變遷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多重影響,許多物種的生命週期和物候表現與季節變化密切相關,因此也可能受到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地球升溫現象影響。根據IPCC發佈的「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報告,在全球563種被列管的物種當中,有80%物種的生物特質已有改變的趨勢,而這些趨勢也與全球暖化相關。
例如北美西部的森林在過去20年內飽受山松甲蟲侵擾,隨著全球暖化,美西森林的冬天不再嚴峻,讓山松甲蟲得以度過「暖冬」而更加猖獗,此外,連年乾旱也降低樹木的抵抗能力,使得山松甲蟲足以影響美東大約3萬公頃的森林面積,並在美國加州造成1.29億棵樹死亡。另外根據估計,2012年自法國傳入英國的白蠟樹枯梢病影響了英國95%的白蠟樹,經濟損失高達150億英鎊。而歐洲大陸的森林,則面臨更多疾病,像是櫟列隊蛾對橡樹的影響(oak processionary moth disease)和松葉枯病(pine blight)的案例都持續增加。
逐漸「溫暖」的全球氣候,不只讓植物原本的生命週期亂了套,還有助於害蟲和疾病的擴散,減少森林的生產力,嚴重危害森林健康。
------------------------
▋強降雨、颱風、森林面積流失
由中央氣象署14個測站觀測資料可以發現,臺灣百年的年平均總降雨量趨勢變化並不明顯,但是乾濕年的降雨量差異越趨明顯,乾年越乾,濕年越濕。加上強降雨為誘發山坡地災害很重要的變數,當異常的降雨超過森林與土壤所能負荷的降雨量,便有可能導致土壤含水量過多,造成土石鬆動,引發大規模山崩。
正如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帶來臺灣氣象紀錄以來最高雨量,一天之內下超過半年份的雨量,導致臺灣土地總崩塌面積達到51,304公頃,相當於6萬多個足球場。雖然森林能透過長時間逐漸恢復,然而這些地區崩塌後因為地貌改變、土石鬆動,若再遇颱風或地震,很有可能再發生土石流。對地狹人稠的臺灣來說,短期內也禁不起讓更多人承受類似的威脅。這樣有感的極端氣候事件,提醒著我們共同努力減緩氣候變遷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