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老斯」介紹過臺灣在清領時期的採樟製腦、日治時期開啟的大伐木時代、二戰後大規模的伐採壓力至全球的保育思潮、到1991年的禁伐天然林政策頒布,百年林業戛然而止,過去日日運轉不停歇的林場,以及山上曾因為林業形成的聚落,現在變成什麼樣子?
今天,「老斯」要帶大家去看看臺灣各角落的林業現場遺跡,你可能會發現:原來自己的足跡曾造訪過這麼多的林業歷史!
∷∷前情提要∷∷
日治時期的臺灣林業:https://eecil.pse.is/blog3-12
二戰後的臺灣林業:https://eecil.pse.is/blog3-13
------------------------
▋21世紀的林地新定位!
1991年是臺灣近代林業的重要分野,林業政策開始定調為「國土保安重於資源利用」,也在進入21世紀後,於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及「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引領之下,林務局(現在的「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依據森林的特性,將國有林劃定成不同的經營分區,每一個分區都訂定各自的經營目標。
過去以生產林木為主要功能的林地範圍,已經剩下林木經營區中的人工林是臺灣木材的儲備區,其他絕大部分已經變成以「森林保護」為主要目標,從國土保安區加上自然保護區就占了將近八成的面積可見一斑。而森林育樂區是大家最熟悉、最常享受的森林分區,過去臺灣的三大林場-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現在都已經是國家森林遊樂區了!
→國家森林遊樂區之前都曾扮演林木生產的角色:https://recreation.forest.gov.tw/Forest/Query?typ=0
------------------------
▋你所走過的林業痕跡
除了森林遊樂區,你一定不敢相信,其實住在臺灣的我們一直都與林業興盛時期的痕跡生活在一起!
- 聚落:大伐木時代為了長時間且大規模的林業經營,林業人在山上聚集形成聚落,宛如一個小型的行政區,裡面除了員工宿舍,還有駐在所、學校、中山堂、郵局、寺廟、醫務室、運動場、公共澡堂等,甚至有俱樂部、酒家等娛樂場所。許多老聚落都被視為文化資產,被賦予了新的功能之外,也同步被修復、保存、再利用,例如在太平山、阿里山、林田山等,都還能感受林業聚落在新時代的歷史價值;而有些聚落則在山林間遺世獨立,例如登西巒大山必經的人倫工作站,雖已荒廢,卻是登山人必經的停歇或紮營點,依然可以想像它在1960-1983年間,五層依山而建的聚落中的人聲鼎沸!
- 林道:國有林裡面的林道,是為林業經營而開闢的道路,用來運載人員、材料、機具等,也是巡視國有林、山區救難等的交通要道,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負責維運管理。早年的林道有些已經退役而納入公路系統內,有些回歸自然,而大多數的林道除了繼續支持林業所需,也是國人登山健行、生態探索的重要據點,例如:賞鳥天堂大雪山林道、登大霸尖山必經的大鹿林道等。
- 林業軌道:太平山蹦蹦車、烏來台車、阿里山林業鐵路都是過去為了開採森林資源而鋪設的產業鐵道,也是臺灣重要的林業文化資產,在當代扮演起乘載旅客深入臺灣山林的角色!有些已經無法修復的軌道,變成為重要的人文地景,例如見晴懷古步道、特富野古道等。
還有哪些就在你身邊的林業遺跡或林業記憶呢?歡迎跟「老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