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老斯」Q12-臺灣以前有林業嗎?

過去許多國家會選擇取用自然資源來創造一波波的經濟奇蹟,清領時期的臺灣也不例外,從課本上提到的臺灣三寶:「樟腦、茶、糖」可略知一二,當時樟樹是重要物資,因此入山伐木以低海拔地區的樟樹為主進行採樟和製腦。不過,清領時期的森林學術研究因為不興盛,所以政府及民間也不知道該如何經營森林,直至日治時期才開始有林業經營。

此篇讓「老斯」聊聊日治時期的臺灣林業吧!

------------------------




日治時期的臺灣林業

從前言文字裡,可以知道自清領時期「樟樹」受大量的賽璐珞(Celluloid Nitrate)需求被砍伐(賽璐珞製程原料為樟腦),而臺灣樟樹所製成的樟腦品質在當時國際口碑是一等一,因此對1895年剛統治臺灣的日本來說,樟腦無疑是珍貴資產。於是1896-1900年間,陸續調查島內樟樹分布情形,結果發現海拔848.4公尺以下的樟樹因為開墾耕種、製腦興盛等因素幾乎砍伐殆盡,進而提出必須推動造林以恢復林相,因此1900年正式推動臺灣史上第一次造林-樟樹造林。

後續也推行保安林造林、伐木跡地造林、引進熱帶樹種造林等,同時獎勵民間造林,讓造林事業成為當代主流。

如果大家曾造訪阿里山、八仙山或太平山等過去日治時期臺灣三大官營林場,就能在現場的展示中看到上個世紀初臺灣林業的輝煌時代。

從1896年發現阿里山森林資源、1899年實地探查、1900年提出伐木、造林、運輸等經營計畫,直到1912年阿里山第一列運材蒸汽火車自二萬平車站開出、1914年鐵路終點延伸至現在的沼平車站,自此開始阿里山大量伐木與運材作業。隨著林業和鐵路的發展,所到之處也形成獨特的聚落文化。

歷史聊到這邊,相信「粉斯」已經發現,日治時期因為興盛林學,瞭解森林是可再生資源之一,因此在取用森林資源前是經過一連串實地調查及規劃,並在伐採後進行造林。這樣的林業生產循環概念,在百年前的臺灣林業就開始落實了呢!

--
伐木「跡」地是什麼:https://eecil.pse.is/blog2-13

--
參考資料:

  1. 洪廣冀 (2018)《末日松茸》中「聽不見」的臺灣史(下)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673
  2. 姚鶴年(2011)臺灣林業歷史課題系列之(九)-臺灣百年林業之軌跡(1895-2000),臺灣林業
  3. 張家綸(2016)日治初期臺灣樟樹調查與樟樹造林之推動,臺灣博物季刊

 

  •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