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柱」一擲

農曆7月間的節日,除了浪漫七夕以外,正屬「南恆春、北頭城」的搶孤祭典最為人津津樂道。關於兩地搶孤的由來與歷史,已有眾多文史考究。但看著各方隊伍奮力刮除牛油向上攀爬的同時,大家不妨一起想想,選手們緊緊巴著不放的孤柱,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恆春

清末恆春設縣之初即有搶孤活動,當時多由城內居民集資購買杉木,立4根孤柱代表恆春城牆,讓民眾挑戰攀爬爭取供品。隨著時代演變,40年代起轉而向電力公司承租已用柏油進行防蟲防蛀處理的木製電線桿。現今則多為公所購置之杉木,2007年擴大舉辦,由原本象徵城門及預留給好兄弟的5根孤柱,擴大為3611公尺的杉木,逐年轉型為國際大型民俗活動。


頭城

孤棚施作與早年往返烏石港和中國的帆船有關。每當夏天颱風季節,船隻多停泊在港內。船上最高大壯碩的桅桿會被卸下,當作孤棚的孤柱使用,待搶孤結束,再架回船上。當年頭城媽祖廟前路旁有所謂「苦力」,為人搬運、裝卸貨物維生的苦力便聚集在此等待工作機會,百年間的孤棚便是由他們搭設及傳承。2013年起,孤棚改為固定式永久設施,並加強防腐、防蛀與安全結構。2016年由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集結40年伐木集材老師傅的經驗,自棲蘭山人工林疏伐1714.5公尺的柳杉,無償捐贈頭城鎮中元祭典協會。歷時4個月,從伐木造材、架線集材到製材修整以及最後的孤棚搭設,將國產材融入常民文化,也更有助於建構健康的人工林,維持森林永續。

現代化的進程中,縱使出現更多如鋼筋水泥等更為牢固的材料,在許多科儀祭典中,木材仍有著難以取代的地位,不僅乘載著多代居民的回憶,更在細節中展現技藝的傳承。若以國產材融入本土慶典,除了增添在地特色外,同時也呼應全球趨勢,體現減碳精神與行動,成為更加永續的鄉土教材。


參考資料:
以國產材傳承百年在地文化 2016頭城搶孤宣導影片 - YouTube
                  Citytale

  •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