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木點點名~檢尺

跟著斯創的系列文從收穫主伐、倒木乾燥一路到集材、造材、運材,這段「伐、造、集、運、貯」是林業職人間彼此都熟悉的口訣,也代表林業生產循環中收穫階段的重要步驟。隨著時代變遷與科技不斷進步,集材已經可以透過機械將整根原木運輸至作業道附近後再進行造材,也就是先『集』再『造』,無論如何演變,「伐、造、集、運、貯」每一步都是不可或缺且重要的一環。

原木在運送前還需要經過「檢尺」才能放行到貯木場,什麼是檢尺呢?在《國家林產技術平台》釋義為「檢尺之目的為確定原木材積,檢尺的範圍包括長度、直徑及材積之計算或利用容積重量轉換為材積」。實際上除了原木量測之外,造材整堆、將每根原木編號,也是檢尺的重要工作,早期也根據檢尺所測量出的材積做為發放職人工資的重要依據。

此外,檢尺是國有林班地裡的重要工作,需要經過層層關卡,為的就是替全體國民的公共財把關,杜絕國有林班地伐採不實和水土保持破壞的情況發生。在國有林班地裡執行收穫作業之前必須提出年度採伐計畫申請,由主管機關派員實地調查伐採面積、樹種、材積等,經過一連串行政作業並核發許可證後,林場主就可進行收穫作業。完成收穫和檢尺,再由放行人員查驗、登記造冊、打上【放】字印,就可將原木搬上運材車。然而國有林產物-也就是原木,不只接受一道放行查驗關卡,還必須經過管制哨檢查相關文件及每根原木上的鋼印。待全部伐採、運材完畢後,主管機關須派員到伐採現地進行跡地查驗,打上【跡】字印。

看似繁瑣的檢尺、查驗與放行程序,是森林主管機關確保森林永續與全民福祉的重要防線。

------------------------



▋林產物查驗通關密語

在人工林原木離開森林前需要通過縝密的林產物查驗,就像我們出國會經過機場或港口等國門的查驗通道,由移民署官員在護照上留下查驗章。林產物查驗章一共6種不同的伐木鋼印,不僅有著不同的外型,也都各自代表著細部的伐木驗收階段。

第一印【界】─伐木收穫前,必須進行森林面積測量,沿著邊界選定界木,再依序編號打上菱形「界」字鋼印,由界木框起來的區域,代表此次伐採的範圍。

第二印【查】─界木標定之後,在預定伐採的林木根部,離地不超過30公分的地方打上「查」字印,代表這棵樹已經通過查證將進行砍伐。

第三印【障】─在運材過程中,如果經過非伐採區域但有林木擋住道路時,這些林木就被稱為障礙木,需要在調查完材積之後打上「障」字印,便可砍伐移除,以利運材。

第四印【放】─當原木經集材被暫時存放在「土場」時,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會派員查驗原木尺寸與材積,在採運許可證上註記,並於原木蓋上「放」字印即可放行。

第五印【跡】─最後在收穫作業完成時,林農必須向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申請伐木跡地查驗,查驗人員將檢查界木是否完整,以及是否有誤伐或破壞水土保持的情形,隨後在殘留的樹頭打上「跡」字印,整個收穫作業流程才算完成。

第六印【封】─最後一種「封」字鋼印用在被非法盜伐的林木上,與國有林收穫前方五類用印無關,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在完成盜伐木樹種、尺寸和材積的調查後,會打上「封」字印,並向警察單位報案依法處理。除了文字以外,也很常在鋼印下方看到三位數字,這些數字代表林務管理單位的編號,以防範不法份子自行製作仿冒的鋼印。盜伐木最後必須等到法院審查結案,才有可能進入市場被利用。

  •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