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都市!讓「都市博物學」帶給我們都市生活的環境正義

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都市!讓「都市博物學」帶給我們都市生活的環境正義

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盛行的現代社會,人口越來越向都市集中,為了更多人的需求,都市內大樓林立,橋樑、道路、住宅等,都被灰色的水泥及黑色的柏油覆蓋,隨著都市規模的擴大,導致許多原先在都市區域中應有水循環、調節溫度、生物棲地等自然功能逐漸的喪失,都市中僅剩的綠地就扮演著維繫這些自然功能最後的守護者。

然而,根據北美環境教育協會(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15年的研究調查發現,多數人不相信都市裡是有生態的!諷刺的是,全球推動「永續城市」、「生態城市」、「韌性城市」、「綠色城市」行之有年,研究上也證實都市綠帶、藍帶為都市生活帶來的惠益,甚至從房價中反映都市生機帶來的價值,但都市人在卻難以有感受它們的存在!

檢視過去數十年以來在臺灣已經相當盛行的自然體驗或環境教育課程活動中,相當高的比例都是在山林、在荒野、在海濱領略自然之美、探討環境議題、思索永續生活。但當我們期待透過這些課程活動建構人與土地的關係,而我們的孩子卻不能從踏出自家大門、第一步碰觸到土地開始感受那份「地方連結」、沒有辦法關懷居家所在的周邊環境,又如何展開全民參與永續發展之路?

「與土地的連結,應該從打開家門開始!」當全球超過半數人口居住在都市之中,維繫都市保有基礎生態功能對於人類永續發展至關重要,如何讓市民了解城市基礎生態功能則需仰賴都市環境教育。

斯創教育工作群2018年開始透過【都市博物學】,規劃以科學過程技能(Science Process Skill)為方法,以生態城市、韌性城市與綠色經濟作為課程發展的軸線來發展課程,帶著都市住民,一起在都市裡的綠地、溪流裡探索,讓都市成為你我的教室,在這裡培養環境素養,也加深對家園的了解,在身邊的公園或設施環境進行自然研究、環境監測、公民科學、社區地圖、環境盤點等活動,探索整座城市的自然、歷史、社會等種種議題,讓都市人成為有批判思考能力、能解決問題的環境公民,而在都市規劃的公眾參與上,能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而這樣的願景斯創也發表在《臺灣林業雙月刊》第48卷第6期,歡迎下載(https://www.forest.gov.tw/MagazineFile.aspx?fno=7089),也將這樣的學習成效回饋到未來都市人口不斷攀升、更仰賴都市公民一起擘劃城市未來的公眾參與之中。

  • 分享至: